跳至主要內容

甲型肝炎

  •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肝臟疾病
  • 潛伏期一般是十四至二十八日
  • 甲型肝炎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,部分患者或會出現與其他肝炎相類似的症狀,如發燒、疲倦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上腹部不適、茶色小便及黃疸(皮膚和眼白發黃)
  • 成人出現病徵的情況較兒童多,而病情在年紀較大的人士中亦較嚴重,患者可能需要數星期或數月的時間康復
  • 大部分甲型肝炎患者能完全康復,但亦有極少數的病例會發展成肝臟衰竭,甚至死亡
  • 甲型肝炎痊癒後,一般可獲終生免疫,不會發展為慢性肝炎

甲型肝炎的流行情況

  • 甲型肝炎近年在香港的活躍程度普遍偏低,每年呈報的甲型肝炎個案由1988年超過一千宗下降至過去十年平均少於一百宗。
  • 在1992年曾發生甲型肝炎流行疫症,呈報數字高達3626人,其中4人病重死亡
  • 在2016年男男性接觸者之間的甲型肝炎傳染個案曾經急劇增加
  • 甲型肝炎屬法定須呈報的傳染病,請按此瀏覽呈報衞生防護中心的統計數字
  • 2020-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 顯示在15至84歲的人群中,整體甲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率為58.7%,通常表示這批人士過去受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,或者是通過接種甲型肝炎疫苗獲得免疫力。請按此瀏覽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(2020-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)。

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

  •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,即透過進食或接觸受病毒污染的食物、水或物件而傳播
  • 甲型肝炎病毒可在糞便和土壤中長期存活,並能耐受酸性環境、高溫(60℃持續60分鐘)和冷凍温度
  • 與感染者有緊密接觸或性接觸(不限於肛口接觸)亦可傳播甲型肝炎病毒

甲型肝炎的診斷

  • 甲型肝炎和其他類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在臨床上無法被區分
  • 診斷方法包括透過檢測血液中甲型肝炎病毒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(IgM)抗體,以及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測試檢測甲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(RNA)

甲型肝炎的治療

  • 目前沒有特定藥物醫治甲型肝炎
  • 治療方法主要是舒緩不適和保持營養均衡,包括補充因嘔吐和腹瀉而流失的水分

甲型肝炎的預防方法

  • 注意個人衞生,預備食物前及進食前應洗手,如廁後要沖廁及用肥皂洗手
  • 注意飲食衞生,食水飲用前要煮沸,所有食物,特別是蠔、蜆、貽貝和扇貝等雙殼類水產,都應清洗乾淨並徹底煮熟(有關食物安全的資訊,請按此及瀏覽食物安全中心網頁)
  • 注意環境衞生,適當處理污水及排泄物,妥善處理及儲存食水,保持廚房及食具清潔
  • 甲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預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,請按此瀏覽有關甲型肝炎疫苗的資訊

健康教育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