衞生署 特別預防計劃 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 (2010年9月製作)
這連結會以新視窗打開。下載「好好照顧您的肝臟 免受肝炎病毒感染」單張 中英文版本PDF作印刷之用
「肝炎」即是肝臟細胞發炎。肝炎的成因有很多,而由過濾性病毒所引致的肝炎在香港較常見。其他包括酒精、藥物、化學劑和遺傳病等。
「病毒性肝炎」一詞普遍用於臨床病徵相似,但其實由不同病毒所引起的肝炎。症狀包括食慾不振、疲倦無力、噁心、嘔吐、肚瀉、發熱、上腹不適、黃疸及小便呈茶色。現今已鑑別出最少有六種不同的病毒,分別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庚型。甲型和戊型肝炎是經由腸道傳染,而乙、丙、丁、庚型肝炎則由血液或體液傳染。在香港,甲型,乙型和戊型是病毒性肝炎中最流行的三種。
香港屬甲型肝炎中度流行的地方。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,主要經由腸道傳染,例如吃了受病毒沾染而未經煮熟的食物如貝殼類海產,飲用受污染的水和飲品,或與受感染人士有親密的接觸等。其潛伏期為二至六星期。
大部份的患者都能完全康復,但亦有極少數的病例會發展成肝臟衰竭,甚至死亡。甲型肝炎痊癒後,通常可獲終生免疫,並沒有長期帶病毒的情況。
乙型肝炎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發生。在東南亞地區,包括香港在內,乙型肝炎帶病毒率都處於高水平(高於8%)。
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及體液內,傳染途徑包括:(一) 血液傳染,(二) 性接觸,(三) 母親在生產或快將生產時傳染給嬰兒。
其潛伏期為六星期至六個月。此病毒會引起急性肝炎。大概有百份之五至十的成年人和百分之七十至九十的嬰兒受感染後,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而成為慢性帶病毒者。大約有四份之一的帶病毒者會發展成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。
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百分之二至三的人口是丙型肝炎帶病毒者。在香港,丙型肝炎帶病毒者人數估計少於整體人口的0.5%。丙型肝炎主要是經由血液傳染,包括輸血和共用針筒針咀注射毒品。感染後亦有可能會導致慢性肝病,包括肝硬化和肝癌。自1991年7月起,香港紅十字會已對所有收集的血液樣本進行丙型肝炎抗體測試。現時還未發明有效的預防丙型肝炎疫苗。
在香港,丁型肝炎的流行情況實屬罕見。丁型肝炎病毒,是一種不完全的病毒因子,需要依附在乙型肝炎病毒中才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生存及繁殖。雙重感染乙型和丁型肝炎的病人,會加速肝臟的損害程度。其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一樣,因此,有效預防乙型肝炎亦同時可預防丁型肝炎。
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。在東南亞、中東、部分非洲國家和墨西哥等地方,都有戊型肝炎爆發的記錄。香港於2006年、2007年及2008年全年接獲呈報的戊型肝炎感染個案分別是34宗、65宗和90宗。
戊型肝炎病毒是經由腸道傳染,主要是透過受患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,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貝殼類海產而傳播。戊型肝炎透過人與人接觸而傳播不及於甲型肝炎有效。
潛伏期由接觸戊型肝炎病毒後15至60天不等,平均為40天。戊型肝炎患者多數是成年人,病人大多在三至六週後痊癒;但是懷孕的婦女感染戊型肝炎,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較高。現時仍未發明有效的預防戊型肝炎疫苗。
庚型肝炎病毒,初次發現於1995-96年期間。暫時不太清楚它在香港的嚴重程度。其主要傳播途徑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。現時沒有有效預防疫苗,一般預防措施跟乙型肝炎一樣。
肝炎熱線:2112 9911
網址:www.hepatitis.gov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