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生署 特别预防计划 控制病毒性肝炎办公室 (2010年9月制作)
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。下载「好好照顾您的肝脏 免受肝炎病毒感染」单张 中英文版本PDF作印刷之用
「肝炎」即是肝脏细胞发炎。肝炎的成因有很多,而由过滤性病毒所引致的肝炎在香港较常见。其他包括酒精、药物、化学剂和遗传病等。
「病毒性肝炎」一词普遍用于临床病徵相似,但其实由不同病毒所引起的肝炎。症状包括食慾不振、疲倦无力、噁心、呕吐、肚泻、发热、上腹不适、黄疸及小便呈茶色。现今已鑑别出最少有六种不同的病毒,分别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庚型。甲型和戊型肝炎是经由肠道传染,而乙、丙、丁、庚型肝炎则由血液或体液传染。在香港,甲型,乙型和戊型是病毒性肝炎中最流行的三种。
香港属甲型肝炎中度流行的地方。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主要经由肠道传染,例如吃了受病毒沾染而未经煮熟的食物如贝壳类海产,饮用受汙染的水和饮品,或与受感染人士有亲密的接触等。其潜伏期为二至六星期。
大部份的患者都能完全康復,但亦有极少数的病例会发展成肝脏衰竭,甚至死亡。甲型肝炎痊癒后,通常可获终生免疫,并没有长期带病毒的情况。
乙型肝炎感染在世界各地皆有发生。在东南亚地区,包括香港在内,乙型肝炎带病毒率都处于高水平(高于8%)。
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内,传染途径包括:(一) 血液传染,(二) 性接触,(三) 母亲在生产或快将生产时传染给婴儿。
其潜伏期为六星期至六个月。此病毒会引起急性肝炎。大概有百份之五至十的成年人和百分之七十至九十的婴儿受感染后,未能完全清除病毒而成为慢性带病毒者。大约有四份之一的带病毒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。
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百分之二至三的人口是丙型肝炎带病毒者。在香港,丙型肝炎带病毒者人数估计少于整体人口的0.5%。丙型肝炎主要是经由血液传染,包括输血和共用针筒针咀注射毒品。感染后亦有可能会导致慢性肝病,包括肝硬化和肝癌。自1991年7月起,香港红十字会已对所有收集的血液样本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。现时还未发明有效的预防丙型肝炎疫苗。
在香港,丁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实属罕见。丁型肝炎病毒,是一种不完全的病毒因子,需要依附在乙型肝炎病毒中才可以在人体细胞内生存及繁殖。双重感染乙型和丁型肝炎的病人,会加速肝脏的损害程度。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一样,因此,有效预防乙型肝炎亦同时可预防丁型肝炎。
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。在东南亚、中东、部分非洲国家和墨西哥等地方,都有戊型肝炎爆发的记录。香港于2006年、2007年及2008年全年接获呈报的戊型肝炎感染个案分别是34宗、65宗和90宗。
戊型肝炎病毒是经由肠道传染,主要是透过受患者粪便汙染的食物或水源,进食生或未经煮熟的贝壳类海产而传播。戊型肝炎透过人与人接触而传播不及于甲型肝炎有效。
潜伏期由接触戊型肝炎病毒后15至60天不等,平均为40天。戊型肝炎患者多数是成年人,病人大多在三至六週后痊癒;但是怀孕的妇女感染戊型肝炎,出现严重併发症的风险较高。现时仍未发明有效的预防戊型肝炎疫苗。
庚型肝炎病毒,初次发现于1995-96年期间。暂时不太清楚它在香港的严重程度。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透过血液和体液传染。现时没有有效预防疫苗,一般预防措施跟乙型肝炎一样。
肝炎热线:2112 9911
网址:www.hepatitis.gov.hk